嬴政在成为秦王后,任命吕不韦为相国,封号“仲父”,从此掌握了秦国的政权,权力一手遮天,可以说达到了他政治理想的巅峰。然而,吕不韦并不满足,虽然他已经是权倾一时的人物,但他仍然渴望能够像战国时期的四公子那样,礼贤下士,结交英才,培养门下贤士。
当时的战国四公子指的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、楚国的春申君黄歇、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和齐国的孟尝君孟尝高。四公子各具风采,但其中,史学家司马迁似乎尤为推崇魏无忌。信陵君的传记名为《魏公子列传》,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他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。事实上,不仅司马迁对魏无忌有特别的评价,连汉高祖刘邦也对信陵君怀有极高的敬意。
刘邦早年就听闻魏无忌贤德且有才,虽然魏无忌在他成名之前就已去世,但刘邦登基后,常常在经过魏国都城大梁时,专门去祭拜信陵君。尤其是在公元前195年,刘邦打败了黥布,凯旋而回时,他甚至安排了五户人家,世代守护魏公子的坟墓并为其祭祀,足见他对魏公子的尊崇。
展开剩余66%那么,刘邦为何如此推崇魏公子呢?这要追溯到公元前277年,魏昭王去世后,太子圉继位,成为魏安釐王。在他继位后的第二年,他封自己的弟弟魏无忌为信陵君,从此兄弟俩便有了君臣之别。信陵君并没有因自己的高贵身份而骄傲,而是以德行和谦逊著称。他不仅礼贤下士,广结宾客,还能容纳和接纳各方士人。因此,信陵君在各国间声名赫赫,甚至让其他诸侯国忌惮不敢轻举妄动,许多国家怕的不是魏安釐王,而是魏无忌的德行与人望。
信陵君与其他三位公子最大的不同在于,他不仅重视与王公贵族的交往,还极其看重与社会底层的贤士结交。他曾亲自去拜访一位贫穷的老人侯嬴。侯嬴年逾七十,靠看城门为生,但信陵君并未因对方的身份低微而轻视,而是带着礼物上门拜访。当侯嬴拒绝接受礼物时,信陵君不气馁,反而在自己的府上为所有宾客举行盛宴。宴席即将开始时,他又亲自前往迎接侯嬴,并尊重地驾车带他去看望屠夫朋友朱亥。待宴会结束时,信陵君更是将侯嬴高高举起,推崇他,向在座的所有人介绍。这种举动不仅彰显了他对贤士的渴望,也体现了他谦卑和礼贤下士的胸怀。
信陵君的名声和德行最终影响了魏国的命运。比如,在赵国的危机时刻,信陵君并未袖手旁观,而是冒险为赵国出兵,展示了他超凡的道义与责任感。这场事件被称为“窃符救赵”。当时,赵国陷入困境,魏国的魏安釐王虽然答应出兵,但因为秦国的威胁迟迟未能出动。信陵君无法忍受赵国的苦境,于是他决定亲自行动。
在信陵君的策划下,侯嬴和朱亥帮助他成功从魏安釐王的宠妃如姬那里偷取了兵符。信陵君带着兵符带领军队赴赵国,在邯郸保卫战中取得了胜利。尽管他立下赫赫战功,但信陵君并未选择回到魏国,而是留在赵国,深知自己对魏国已经不再忠诚,而是赵国的恩人。
信陵君在赵国住了十几年,直到魏国受到秦国的威胁时,魏安釐王才再次想召回信陵君。尽管信陵君最终回到了魏国,魏安釐王因嫉惮信陵君的威望和成就,最终撤掉了信陵君的兵权。这让信陵君彻底心灰意冷,沉迷酒色,四年后因病去世,年仅四十三岁。
信陵君的经历令人惋惜,但他在战国四公子中的特殊地位无可否认。他不仅有勇有谋,还具备侠义之气。信陵君所做的一切,都显现出他关心民生、重视道义和责任。他的品质在任何时代都显得尤为珍贵,这也是刘邦推崇他的主要原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宇优配-专业股票配资-配资入门炒股-股票怎么上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