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百多年前,郑和带着当时全球最豪华的“远洋舰队”,二百多艘船、两万多人,前后七次下西洋,跑过印度、阿拉伯,甚至远到非洲东岸。可这么威风的事儿,在他去世之后没几年,说停就停了,连造船图纸都被人给烧了。很多人以为是明朝怂了、不想跟外国来往了,其实没那么简单,根本原因就一个字:穷。再加上明朝那种“过日子型”的治国思维,实在不允许这么烧钱。今天咱就来唠明白,为啥这事儿后来搞不下去了。
下西洋根本是“赔本赚吆喝”,大明扛不住了现在一说“搞外贸”都以为是赚钱,可郑和下西洋跟今天的外贸完全两码事——它不赚钱,纯属烧钱。
首先,船队开销太吓人了。二百多艘船里,最大的“宝船”比足球场还大,造一艘就得用好几年,木料、工匠、涂料全得用顶配;两万多人的吃喝拉撒,光粮食就得装几十船,还有工资、医药费;每到一个地方还得“送礼”——明朝讲究“天朝上国”的面子,丝绸、瓷器、茶叶大把大把送,人家回赠点香料、宝石,看着挺热闹,其实根本不对等。
展开剩余77%举个例子:郑和带回来的胡椒、象牙啥的,看着稀奇,但在明朝压根不实用。胡椒堆成山,老百姓能当饭吃吗?官员能当工资发吗?可造船养船花的钱,那可都是实打实从老百姓那儿收的税。有官员算过,下一次西洋的开销,抵得上全国三年的农业税。到了后期,明朝到处要用钱,北边防蒙古,东边打倭寇,国内还要救灾,哪还有余粮养这支烧钱的舰队?
更关键的是,明朝是个“靠地吃饭”的国家,粮食和银子才是硬道理。下西洋既不能多收一斗粮,也不能多征一两税,反而要搭进去大量人力——比如征调农民去造船,地没人种,粮食减产,老百姓能不骂吗?这种“只赔不赚”的买卖,谁扛得住?
明朝觉得“种地最踏实”,航海是“不务正业”明朝那帮皇帝和大臣,骨子里都认定:“农业才是根本,其他都是瞎折腾”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重农抑商”。在他们眼里,老百姓老老实实种地,国家按时收税,天下就太平了;至于航海、做生意?那都是“歪门邪道”,还容易惹事。
郑和下西洋,一开始就不是为了“赚钱”,而是明成祖朱棣的私人需求,一是找他那个失踪的侄子建文帝(朱棣抢了皇位,心里虚);二是炫耀国力,让周边小国都来朝贡,给自己长脸。这种“政治任务”大于“经济收益”的事儿,朱棣在位时没人敢吭声,毕竟皇上说了算。
可朱棣一走,后面的皇帝没这需求了,大臣们就开始说大实话了。有个叫刘大夏的官员,干脆把郑和的航海图纸藏起来,还振振有词:“下西洋就是劳民伤财!带回来的全是没用的玩意儿,留着图纸只会让后人继续犯错!”这话可说到文官心坎里了:他们觉得钱就该花在修水利、赈灾、养军队上,而不是拿去“海外撒钱”。
在这种“种地最大”的思维下,下西洋就成了“不正经事儿”,它不能多打粮食,不能巩固边防,反而打乱以农为本的节奏。所以就算有人想继续,也没人支持,叫停是必然的。
家里一堆事儿,哪顾得上去远航明朝中期之后,家里家外一堆烂摊子,根本没心思搞远航了。
首先是边防压力。北边蒙古部落隔三差五来抢,明朝得重兵守长城,军费占了大半国库;东边倭寇又骚扰沿海,还得派兵剿匪,又是大把银子。钱就这么多,顾了北边就顾不了南边,哪还有闲钱砸给航海?其次是官员内斗。支持下西洋的主要是太监和少数武将;而反对声音最大的,是占多数的文官集团。文官本来就看太监不顺眼,下西洋又是太监主导,当然要借着“省钱”的名义拼命反对。后来文官势力越来越大,皇帝也得听他们的,下西洋自然就搞不下去了。
还有个关键点,郑和这个人太特殊了。他懂航海、会外语,能管住两万人的船队,外交手腕也厉害。可他走了以后,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人才——其他人不是不懂行,就是压不住场,想继续也找不到合适的领头人。
不是不想继续,是“这路子不合拍”其实明朝不是真要“闭关锁国”,而是郑和下西洋这种事儿,从根上就不符合明朝的“基本人设”,一个靠农业吃饭、追求安稳的国家,实在撑不起这种“烧钱又不实用”的大场面。它就像一场豪华演出,朱棣在位时,靠皇帝的个人意志和厚实家底勉强撑住;可一旦换人、没钱、还碰上内忧外患,这戏也就唱不下去了。
后来明朝干脆实行“海禁”,连民间出海都禁了,说白了就是怕麻烦 官方远航不划算,民间出海又怕勾结倭寇,不如一刀切。这不是因为他们保守,而是当时的治国逻辑下,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平衡“花钱”和“求稳”。
所以说,郑和下西洋的戛然而止,不是谁一拍脑袋的决定,也不是明朝突然变怂,而是它从经济基础到治国理念,再到现实困境,全都跟明朝拧着劲儿,不停才是真的奇怪。
发布于:重庆市天宇优配-专业股票配资-配资入门炒股-股票怎么上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