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5日,在加沙南部汗尤尼斯的纳赛尔医院外,巴勒斯坦摄影记者玛丽亚姆·达加的葬礼正在举行。人群中,一名同行双手捧着台相机,机身上的血迹已发黑凝固——这是达加遇害前最后握着的设备,也是她用生命记录真相的见证。
美联社随后证实,达加是当天遭遇两次精准空袭中的五名记者之一,她的遗体和另外15名平民一起被埋在医院旁的废墟里。她的葬礼成为加沙近两年人道灾难的缩影。在这片被战火反复蹂躏的土地上,记者的死亡早已不是新闻,而是常态。
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数据显示,自2023年10月冲突爆发至2025年8月,加沙至少有242名记者和媒体工作者丧生,这一数字超过了二战以来所有战争中记者的总伤亡人数。
以色列打击记者从来不是“误炸”,而是一种精准的战术。他们常用一种叫“双重打击”的阴险手段:先炸一个目标,等救援人员和记者赶到现场后,再进行第二次空袭,将所有人一起消灭。
展开剩余86%西班牙《世界报》直接指出,这根本不是意外,而是有计划的“算计”,目的就是不留下任何目击者。达加生前专门拍摄加沙儿童营养不良的照片,那些瘦得皮包骨的孩子和母亲们绝望的眼神,通过她的镜头传到了全世界。或许正是这些触动人心的画面刺痛了以色列,所以他们下了狠手。
半岛电视台的瓦埃勒·达杜赫更为惨痛,作为加沙办公室负责人,他不仅亲眼目睹妻子和孩子被炸死,还被以色列列入“与哈马斯合作”的黑名单,成为暗杀目标。瓦埃勒曾说:“在加沙做记者,就像在雷区里行走,随时可能踩中死亡开关。”
记者所面临的危险,仅仅是加沙人日常苦难的一部分。在这片土地上,生存本身就是一场艰难的斗争。燃料被封锁了两年,发电机无法启动,医院的透析机和重症监护仪只能成为摆设。老百姓想烧一口热水,得把家里的床垫和木家具砸了当柴火烧。
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表示,以色列在南部设立的“安全区”实际上就是“死亡之地”,学校和难民营每天都在遭受轰炸,帐篷一烧起来就像纸一样容易燃尽。最为煎熬的,莫过于无尽的流离失所。
有记者在日记中写道,这已经是他在两年内第八次流离失所了。每次收拾东西都不知该带什么——带了可能会被炸毁,不带又无法生存。他租的公寓墙面上满是弹孔,本来是从城东逃过来后的落脚点,现在和三户亲戚一起挤在这里,每天晚上都要开会商量:要不要再往南方逃?但大家都知道,南方根本没有安全的地方。
食物短缺将人们逼入绝境。2025年初短暂的停火期间,少量肉蛋奶进入加沙,但一旦停火结束,通道再次被封锁。加沙北部的食物供应减少了70%,世界卫生组织警告称,至少有55名儿童死于急性营养不良,数以千计的孩子面临生长迟缓和认知受损的永久性伤害,这一代人或许就这样被毁掉了。
贾马拉一家的遭遇让无数人心痛。曾在加沙开餐馆的他们,因肉类无法进入而不得不关门。马哈茂德曾对朋友说,他从未想过,自己的孩子会天天怀念过去烤肉的味道。2025年9月20日凌晨,他们家的房子被炸毁,马哈茂德和三个孩子当场丧生,他的弟弟哈立德失去了妻子和所有孩子,成了孤单一人。
他们没有做错任何事,唯一的“错”就是不再逃离。
在这个地狱般的地方,加沙的记者们依然带着相机坚持记录。不是他们不怕死,而是他们知道,自己的镜头是最后的防线。以色列早已将外国记者挡在加沙之外。2024年初,国际媒体组织曾上诉要求允许记者进入,然而以色列最高法院驳回了该请求,理由竟然是“可能威胁以军士兵的安全”。
简单来说,只有不被外界看到他们的真实行径,才是以色列的目的。于是,本土记者成了记录真相的唯一希望。然而,他们的日子比任何人都要艰难。办公室被炸毁,相机、电池和镜头等设备被封锁在外,许多人只能用手机拍摄。每天长时间停电,得四处找信号才能把素材传出去。
记者萨拉赫在冲突初期逃到外面,但他每天与加沙的同事远程协作剪辑影片。他们的作品《加沙往事》在戛纳电影节获奖,而领奖时,主创团队的部分成员还在加沙排队领水,有的刚刚埋葬了亲人。
突尼斯导演考瑟·本·哈尼亚拍摄的纪录片《欣德·拉贾布之声》更让人痛心,片子记录了6岁女孩欣德在逃亡途中被以军射杀的全过程。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获银狮奖,首映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23分钟,但在加沙,这样的悲剧每天都在上演。
记者们也有家人,他们每天都在做最残酷的选择:是举着相机留下来,让家人随时面临失去自己?还是带着孩子逃亡,让真相永远被掩埋?
有记者说,邻居们都不敢收留他们,怕因为“窝藏记者”而被轰炸。但越是危险,越觉得不能停——如果连他们都保持沉默,那就只剩下压迫者的声音了。
他们拍的画面几乎不需要剪辑,因为真相本身就是最有力的证据。被炸毁的房屋、裹着破毯子的孩子、焦急排队等水的面孔,这些画面不需要特效,也不需要旁白,就能让人感受到加沙的痛苦。
有记者在日记中写道:“我们保留原始素材,因为故事自会诉说,稍加修饰都显得多余。”
国际社会的反应却透着一种无力感。2025年9月,美国提出了一个所谓的“20点停火计划”,看似有点道理,实际上却是偏袒以色列,要求哈马斯单方面交出武器,却不提以色列何时撤军。
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大会演讲时,许多国家代表直接起身离席,但这并未阻止以军在加沙城的推进,他们将南北切割成“无人区”,连国际人道主义船队也敢拦。
联合国特别报告员艾琳·汗直言不讳:“以色列的目标不仅是摧毁加沙,更是摧毁其记忆。”然而,他们依然低估了加沙人的坚韧。
记者们背着带血的相机,在轰炸的间隙奔跑;老百姓即使饿着肚子,也会帮助记者藏起设备。在加沙废墟上,有人用血写下:“我们见证,我们在。”
这或许就是支撑他们继续坚持的理由。
有记者告诉同事:“如果世界阻止不了这场屠杀,至少要让世界记住我们的故事。我们守不住生命,但能守住真相。要是我们死了,幸存者得把我们的故事传下去。”
加沙从来不是新闻中的一串数字,也不是地图上的一片废墟,它是有血有肉的生命在挣扎、在坚守。那些镜头中的眼睛,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牵挂,那些用生命记录的画面,都是加沙人民没有向命运低头的证明。
只要还有人在拍摄,还有人在记住,真相就永远不会消失。
这,也许就是给那些已故记者最好的告慰——他们用生命守护的故事,终将穿透封锁,让世界听见加沙
发布于:天津市天宇优配-专业股票配资-配资入门炒股-股票怎么上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