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史书记载,陈玄礼在马嵬坡之变中的角色,显然是受到了当时还是皇太子的唐肃宗李亨的指使。甚至连二十一位吐蕃使者也参与其中,可见唐肃宗李亨在背后策划了很长时间,陈玄礼实际上不过是执行他计划的工具而已。
虽然唐肃宗李亨早在公元738年就被立为皇太子,但他的父亲唐玄宗李隆基依然健康且稳坐帝位。直到公元751年,唐肃宗李亨的大哥李琮去世,李亨当时已年过四十。更重要的是,杨国忠在朝中继续对李亨进行打压,甚至做了一些不利于皇太子的事情,令唐肃宗李亨将杨国忠视为最大的威胁。李亨担心自己始终无法继承帝位,特别是在李隆基一度面临重重困境并延续了六年之后,李亨更是心生不安。要是没有安史之乱,唐肃宗李亨甚至可能在父亲之前去世。 此外,当安禄山带领八万大军在灵宝西源大败唐军时,唐玄宗李隆基原本计划退位,将皇位交给李亨。然而,杨国忠和杨贵妃等人的劝说使得李隆基改变了想法,选择在凌晨悄然逃走。唐肃宗李亨与杨家人的关系因此变得愈加紧张,特别是李隆基选择放弃京城并秘密撤离,这让民心失散,李亨迎来了反击的最佳时机。 在马嵬坡,随着安禄山起兵的背景是为讨伐杨国忠,禁军对杨国忠的怨恨早已积压,而陈玄礼也难以控制自己的部队。在这种情况下,他决定向唐肃宗李亨报告这一动向。很显然,这场政变的背后,李亨是策划者之一。陈玄礼虽然有意处死杨国忠,但始终未找到足够的理由来行动,士兵们也因此犹豫不决。 正当这时,二十一位吐蕃使者突然到达马嵬坡,与杨国忠在驿站讨论和谈的事宜被有意暴露给军民。这个画面引发了人们的猜疑,陈玄礼趁机将杨国忠定为“勾结吐蕃,谋反”的罪名,果断处决了他。政变刚结束,唐肃宗李亨便被军民推举前往灵武即位,吐蕃使者则第一时间前来请求与大唐和亲。所有这些巧合,似乎都表明了李亨背后的深谋远虑。 实际上,杨国忠在执政期间,也曾以“勾结胡人”的罪名清除过李林甫的余党。所以,唐肃宗李亨与陈玄礼的做法,简直是“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陈玄礼在帮助李亨完成这场变革后,自己并没有得到好下场。即便他参与了杀死杨国忠,唐肃宗李亨也未给他好的待遇。陈玄礼很快便被流放,仿佛一颗被抛弃的棋子。 从结果来看,陈玄礼虽然帮助李亨做了许多“坏事”,但他始终未敢动手对付唐玄宗。直到唐玄宗获知一切时,局势已然不可收拾,杨家的人几乎都被处决。唐玄宗虽极力想保住杨贵妃,但在军队的围困下,他只能选择亲自处置,最终将杨贵妃吊死。可以说,这场变故并非单纯的阴谋,更多的是众人对唐玄宗后期所作所为的不满与愤怒的发泄。失去杨贵妃和杨国忠虽然让唐朝短期内恢复了一定的稳定,但如果唐玄宗坚持保住这两位,可能连撤退到蜀地都成问题。马嵬坡的变故,唐玄宗虽感到局势失控,但他也清楚,背后的主谋并非陈玄礼。然而,由于大势所趋,李隆基只能在事后赐死杨贵妃,随着局势的变化,陈玄礼和高力士成为了他唯一的依靠,凭借着兵权,陈玄礼得到了信任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宇优配-专业股票配资-配资入门炒股-股票怎么上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